学校主页 | 加入收藏
参政议政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参政议政 >> 政府提案主题 >> 正文

深化高等教育和信息化的融合加快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

发布时间:2018年07月19日 09:58    作者:    点击:[]

山西省政协委员 张志军

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新培养手段。因此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,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,创新人才培养手段,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是加快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的有效保障。

传统“填鸭式”的课堂教学,教学主体是教师,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体和参与者。教学形式呆板,课堂氛围沉闷,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,受时空限制,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连续性,学生学习热情得不到有效提高,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。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,“网络在线教育平台”“MOOC”“线上线下课堂融合”“反转课堂”等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手段不断涌现。经过教师的有效组织,教学形式多样,课堂氛围活跃,师生、生生互动效果良好,突破了时空限制,实现了学习的连续,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学习热情高涨,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,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。

虽然,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日益彰显,但是由于各种原因,在高校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,例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决策层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深、重视程度不高,导致相应制度和经费保障不充分;高校教师,特别是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,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;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不够;高校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部门的水平和能力不足;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的融合仍处于较低水平等,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应用。

针对以上问题,提出如下建议,旨在打破制约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实实在落地的瓶颈,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加快推进“双一流”建设。

1、在部分有一定基础高校内实行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高校建设,进一步总结经验、摸索规律,最终形成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标准,包括“网络在线教育平台”建设标准、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运行规范、制度和经费保障等标准,在全国范围推广实行,引导各高校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
2、针对不同年龄结构教师,制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分级标准和培训机制,大力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。

3、各高校在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制定上,应充分考虑教师制作教育信息资源、组织线上课堂教学和互动的工作付出,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热情和积极性。同时,在教师年终考核中应增加相应的考核条款,实行激励和鞭策相结合的措施,推动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手段的普及应用。

4、加强各高校教育信息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,提高高校教育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对教师和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,为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技术支持保障。

5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持续推进国家级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(项目)建设,引导各高校大力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、推广和普及,大幅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。

6、采用多种形式,通过多种途径,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提高高校决策层、教师及学生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,促进“互联网+教育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各高校普及的内生动力。

 

上一条: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调整的建议

下一条:优化互联网用户入户接入服务减少重复建设投资

关闭